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历史之旅» 狮子口:理还乱的乡愁(二)

狮子口:理还乱的乡愁(二)

史书上说,早在公元908年,还没有登基辽太祖宝座的耶律阿保机,就作出了两个关乎肇基大业的决定:一是在契丹本土的西楼地区,修建一座汉式宫殿——明王楼;二是在契丹南境的辽东半岛,筑起一道海防式长城——镇东关。

可以看出,彼时的耶律阿保机,已经不再用血说话,而是用脑子思考。他要搞的两大工程,一方面说明他心胸开阔,有向中原学习的意思,一方面说明他决定驻守,而不想跨海与中原争地盘。草原本来没有楼榭,只有帐篷,他要建一座明王楼;草原本来没有关卡,只有敖包,他却要建一座镇东关。这个一直在争战中奔驰漂泊的民族,看来真要在辽东半岛下马守关,看好自己的后院了。

镇东关,也叫镇东关长城。说是长城,其实只有十八里长,这也是黄海与渤海的陆上距离,人们常说的金州地峡,辽东半岛蜂腰处,指的就是这里。

最早的记载,见之《辽史》。时间是公元917年,即辽太祖神册二年,载曰:筑长城于镇东海口。虽只寥寥八个字,却可以想见,彼时的镇东关,已巍然矗立于海口之上。就是说,当契丹人从熟悉的草原来到了陌生的海边,这片神秘莫测的大海让他们感到了一种不安和隐忧,筑关设卡,便成了辽太祖安国定邦的紧要之策。镇东关东端在黄海,西端在渤海,两端之间由一道长城相连,这里便成了大辽的前沿和边境。

唐以前,历代中原王朝欲来大东北册封或招慰,或哪个东北夷想跟中原皇帝套套近乎,曾有四条通道可走,陆道三条,水道一条。第一条陆道叫多伦道,由张家口出多伦,经达里湖入辽西;第二条陆道叫古北口道,由北京出古北口,经平泉进入辽西;第三条陆道叫营州道,由北京过山海关,经辽西走廊入辽西。唯一的水道,由山东半岛的莱州湾出海,穿过渤海海峡,至辽东半岛南部上岸。

唐中叶以后,东北夷们一会儿这个犯边,一会儿那个滋扰,陆上通道经常就没人敢走。至安史之乱,情况变得更坏,臭名昭著的藩镇割据,令朝廷完全失去了对黄河以北地区的控制力,以往人喧马攘的三条陆上通道,竟被河北三镇拦腰切断,只剩一条水上通道勉强可行。

正是中原与大东北之间的交通不便成全了契丹,趁着藩镇们都在争做颠覆大唐江山的美梦,契丹人在草原上悄悄把自己的马养肥了,把拉弓箭的臂力练得更大了。公元916年,羽翼丰满的辽太祖,择吉日,燔柴告天,即皇帝位,一个新的帝国,在契丹草原上诞生了。

大辽定国之后,太祖耶律阿保机立刻就把目光投向辽南的水上通道。史书上说,辽太祖曾亲自来到狮子口海边,并在这里钓过鱼。表面上看,这是一次悠闲的南巡渔猎,当镇东关长城在这里拔地而起,就知道辽太祖的半岛之行是干什么来了。

在大辽南境建镇东关,在大辽故地建明王楼,这曾是辽太祖当年宣威海内的两面旗帜。此后,占据了大片地盘的辽太祖,并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,而是亲率契丹大军继续东征西讨,一直把大辽的疆域扩张到了中亚和北亚。最后转过头来,对手只剩下了他眼中的坏邻居渤海国。

对于辽太祖,这是他生命的终极之战。公元925年冬,他不顾天寒地封,倾国而东,率契丹大军征讨渤海。两个月后,在上京龙泉府城外,就出现了这样一幕:渤海最末一个国王被掳,他穿素服,牵白羊,率三百后宫和臣属,出城向辽太祖跪降,万千渤海庶民转而流离失所。继第一代国王大祚荣之后,一直亲唐的靺鞨子孙,曾在大东北辉煌了二百多年的海东盛国,瞬间族灭朝废,土崩瓦解。

也许是积劳成疾一夕暴发,也许是下手太狠遭了天谴,在班师回朝的路上,未等喝上一口已经烫热了的庆功酒,大辽开国之主耶律阿保机就带着太多的心事和不甘,溘然病逝于西归的途中。

编辑:张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