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历史之旅» 土城子:大清军人的颜面(六)

土城子:大清军人的颜面(六)

有个记者朋友,老家在旅顺口,出去打拼好多年了,有一次他跟我说,他一直被徐邦道这个人感动着,一直想给徐邦道写一部书,苦于手头资料太少,主要是不知道徐邦道撤离旅顺口之后去了哪里。他说,这个人没影儿了。当然,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,普通人还读不到《清史稿》,也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参阅。不过,我记住了他的话,只要有可能,我就会注意搜集,一半是为了朋友,一半是为了自己。

其实,在那个无助而又无望的傍晚,在撤离东鸡冠山炮台之后,徐邦道向市区里边撤边打。退至毅军的校场,曾与一股日军交火。向小平岛突围,又与日军接战。就这样一路冲杀,终出重围。走到金州城北,正与前来增援旅顺口的宋庆相聚。这就是徐邦道与拱卫军的撤退路线图。

北上之后,徐邦道将卫汝成和赵怀业遗弃的残卒也收入拱卫军,组成马队和步队十一营。彼时,朝廷命宋庆主持辽南战事。不知为什么,宋将军竟然在指挥上出了许多不应有的错,徐邦道忽而被令攻海城,忽而被令攻盖平,虽轮转不停,却总是败绩。

翌年春天,《马关条约》签订,中日战事稍息。徐邦道仍如往常一样修垒练兵,整天在暑雨中往来,因为太不在乎自己的身体,终于忧累交加,火逼寒郁,背部长出了一个毒痈。农历闰五月十三,年仅五十八岁的徐邦道,在辽阳田家庄去世。

生命之火将熄之时,徐邦道曾口述遗言,上呈朝廷。记得,读这篇遗言的时候,虽呼吸急促,却欲罢不能。我发现,关于甲午之败,他并没有把责任推给清政府,认为一切都是大清军人的罪错:震慑于洋队不肯死斗,往往前敌交绥而后军先退,彼军接仗而此军旁观。甚至未见贼影,未闻炮声,一听谣传遂即逃溃。主帅无严明划一之令,将领无忠勇刚果之心,士卒无团结亲上之义。

徐邦道所言,虽有失偏激,却一定是他亲历过的事实。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,只怕是说了,也没有谁真正当回事儿。然而,徐邦道似乎并不绝望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还没忘了教诱后人:将帅必有爱民之心而后乃有忠勇之气。不贪利则士卒归心,能自勇则众人奋志。对他所崇仰的皇帝,也没忘了留下几句逆耳的忠言。比如:与外国交涉勿事迁就。再比如:国家怀柔不宜太宽。虽然想说更多的话,却仍然小心翼翼,留着分寸。

身为大清将领,徐邦道至死仍在表达自己的臣子之诚:身受国恩,涓埃未报生不能破敌以报朝廷,死亦当毅魄以酬恩遇。一个将军,坦荡若此,实在令我动容。我只能说,因为他太干净,没有谁逼他,他就会去石门子打阻击战,甚至不惜给赵怀业下跪。因为他太干净,为了旅顺口,不管别的将领在干什么,他一定要去土城子,再打一场阻击战。正是这两场阻击战,尤其是土城子阻击战,让徐邦道的名字留在了旅顺口,即使时间流逝百年千载,也不会失去一丝光泽。

编辑:张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