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历史之旅» 火车站:看车轮与欲望一起风驰电掣(一)

火车站:看车轮与欲望一起风驰电掣(一)

来到旅顺口,最不可能忽略的一个细节,就是火车站。

一百多年了,这座小巧精致的火车站,一直矗立在龙河东岸,老市区与新市区的交界。用专业的话说,它的平面呈一字形,立面入口处,有一个好看的门斗,在站房的顶部,矗立了一座绿色蘑菇形塔楼,整个建筑有一种中央体积向上的动感。然而,这座俄式风格的火车站,或许是俄国人设计,却不是俄国人所建。

这个说法极具颠覆性。因为许久以来,人们一直认为它就是1902年建成通车的那个火车站。乍听到这个消息,我也半天回不过神来。可是,一位对旅顺口颇有研究的摄影家告诉我,这是真的,它建于日俄战争之后,属于日据时代的俄式建筑。

这位朋友是个日本通,每年都去日本逛旧书摊,淘回来许多以前不曾见过的东西。某次,他约我一起喝茶,给我看一大堆旧照片,其中就有日俄战争之前的旅顺口火车站。我发现,它的样子与俄国人在大连建的火车站十分相像,也属于简朴的俄式平房坡屋顶建筑。时间相近,风格一致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

为此,我特地去了一趟龙河东岸的火车站。俄国人建的火车站竟然还在原地,就是现在的火车站派出所,仔细看去,它的木质屋檐仍保留了纯正的俄式风情。我在心里叹了一声,对旅顺口,的确需要登大了眼睛去看啊!

俄国人知道,日本人一直没有真正放弃旅顺口,当战争阴云密布在远东的上空,他们特别希望西伯利亚大铁路快一点通车。正因为如此,匆忙之中,建一座结实可用的站房就不错了。几年后重返旅顺口的日本人,却有大把大把的时间,于是,他们在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上建了许多座大大小小的火车站,每一座都是欧式风格,大站有大站的华丽,小站有小站的典雅。旅顺口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,又是南满铁路支线的终点站,建这个火车站当然就格外花了心思,把它设计成了近代火车站建筑的范本。记得那天,驻足凝望它的时候,正好有一辆列车离开站台,汽笛低低一响,便有白色的蒸汽云一样翻出。

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了在旅顺口生活了七年的俄国人。1904年春天,因为日俄开战,住在城里的俄国侨民纷纷乘火车先走了;1905年春天,因为俄军向日军投降,车站上便每天都有伤兵和战俘等待遣送。

那一刻,我还想起了在旅顺口生活了四十年的日本人。1945年秋天,这座火车站一定给他们留下了更加刻骨铭心的记忆。当大队的苏联红军在这里下车,已经习惯了的殖民地生活便宣告结束。接着,无数拖家带口的日侨,以及无数放下武器的日军,便在这里仓皇上车,回到已经有些生疏了的故国。

在老电影里,火车站代表着乡愁,也牵扯着爱情。然而,坐落在旅顺口的火车站,却是一个铁面之地,既能把人吸引到这里,也能把人打发回老家。

其实,最不甘的应该是俄国人,因为是他们把铁路修到了辽东半岛的最南端。这个国家在地球北部,虽然地域辽阔,一年却有半年多寒冷天气。如果这世界永远停留在古代,这个国家也许会甘愿瑟缩在厚厚的皮毛大衣里,过着安于现状的日子。可是历史偏偏走入了近代,海洋偏偏在近代变成了西方列强的睽睽之地,在寒冷中打着哆嗦的俄国人,不得不从皮毛大衣里探出脑袋,学欧洲邻居的样子,开始探索走向海洋的捷径。

在这个古老的内陆国家,最早有海洋意识的是彼得大帝。17世纪,他就给他的子孙们制定了一个远东计划,这个计划的最终目标,就是在远东为俄国海军找到出海口。在这个计划的催促下,以后的历代沙皇都不敢有丝毫怠慢。然而,这个计划的最终完成,却得益于中国的帮忙:公元1858年,因为一纸《瑷珲条约》,俄国人站到了黑龙江边;1860年,因为一纸《北京条约》,俄国人占有了海参崴;1898年,因为一纸《旅大租地条约》,俄国人来到了旅顺口。整个19世纪,俄国一直没有停止向远东走来的步伐。终于有一天,他们把彼得大帝的不冻港之梦做圆了。

 

我想,在彼得大帝时代,如果火车也发明出来了,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一定会是远东计划的一部分,只不过当年假扮一个木匠在欧洲偷艺的时候,他只看到了帆船和海军,建一条世界上最长的大铁路,注定成为亚历山大三世在子孙面前炫耀自己的资本。

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荒凉之地,整个亚洲大陆,它占去了三分之一。有人说,西伯利亚是地球的金窖,因为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和草原,有肥沃的土壤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。然而,西伯利亚距俄国的欧洲部分太过遥远,地理条件和气候又太过恶劣,俄国一直没有在这里搞什么有效的开发。

19世纪下半叶,俄国曾几次故意挑起的克里米亚战争,由于伸手过长,在西方碰了壁,在中东也碰了壁,这让以好战和好色著称的亚历山大三世极为懊恼。于是,他立刻把目光转向了西伯利亚,想在这里给自己找个台阶下。他说:我必须以遗憾和抱愧的心情承认,对于这块富饶的地区,政府以前实际上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满足它的需要,它被忽视了,现在正是该采取行动的时候。

1886年,亚历山大三世果然发出敕令,要以最短的里程,修建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。他认为,俄国不但要有一个不冻港,让太平洋舰队自由出入,更需要有一条大铁路,把莫斯科和海参崴连接起来。

翌年夏天,亚历山大三世就正式批准了大臣们拟建铁路的决议,并让交通大臣立刻勘测线路。可是西伯利亚太辽阔了,这项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,直到1891年初春,亚历山大三世才看到大臣们递上来的筑路方案。他是个急性子,马上就对外宣布了消息:俄国将修筑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。

对于俄国,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开始。亚历山大三世显然知道,自己正在开创前代沙皇想都没想过的一个壮举。为了表示他要为俄国大干一场的决心,专门成立了西伯利亚铁道特别委员会,由皇太子尼古拉担任主席。

彼时,皇太子尼古拉正在远东旅行,不知是有意安排,还是凑巧赶上,总而言之,他以皇太子和主席的身份,参加了在海参崴举行的奠基典礼仪式。翌年春天,大铁路最西端的车里雅宾斯克,也在一场隆重的开工仪式后挖了第一锹土。

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两端开工,既意味着俄国征服远东的决心,也意味着远东以后将不得安宁。一个英国人曾这样说:在亚洲获得一个不冻港作为铁路的终点站,可能是俄国合理的愿望,拥有一个不冻港就意味着,这条铁路直达那个港口穿过的那整个地区都将成为俄国的了。

这个英国人说得没错。他只是没有说破一个真相,这条大铁路要抵达的不只是海参崴,还有英国军舰最早来过的旅顺口。

编辑:张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