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历史之旅» 三里桥:历史在这里重叠着装订(三)

三里桥:历史在这里重叠着装订(三)

许久以来,中国的研究者一直在说,死于日俄战争的俄国将军虽然很多,可是他们的遗体后来大都被运回俄国安葬,埋在三里桥的俄国军官,都是校尉以下的军衔,将军只有一个,就是鲍里斯·瓦西里耶夫。

然而,在A·科瓦里的《纪念册》里,却有这样的记载,三里桥西区有一些被称为战斗英雄的阵亡者。比如:B·B·采尔比茨基少将、A·M·约尔申上校、A·M·布图索夫中校等。这本由俄国人写的《纪念册》,等于推翻了中国史家此前已有的定论。

19世纪末,俄国军官有严格的等级原则。截至1895年5月,俄国军队出身于世袭贵族的军官,占了一半还多。在近卫骑兵中,出身于世袭贵族的军官比例最高,而统帅部的军官,基本上都是世袭贵族。那么,B·B·采尔比茨基少将的出身呢?

因为看不懂俄文,我只能在中文资料里翻找,一直没发现B·B·采尔比茨基少将在旅顺口的踪迹。在中译本的《俄日战争史》里,我倒是看到了A·M·布图索夫中校的名字。他是陆防司令康特拉琴柯少将的下属,时任边防军司令,负责北线水管堡的防御,地点在水师营,也就是旅顺口区政府大楼后面的那个小山包上。

 

说布图索夫是战斗英雄,也许因为那场战斗过于激烈。时间是1904年9月19日,日军向旅顺口发起第二次总攻。中午12点整,日军四十门攻城炮、四十八门野炮,开始向水管堡、庙堡和北线其他工事轰击。在布图索夫中校所在的水管堡,日军竟倾泻了近一千发炮弹。当天下午3点,堡上的胸墙和掩体遭到了彻底的破坏,一挺机枪、两门火炮被击毁,与指挥部的联系也中断了。晚上6点,水管堡只剩了不到三十名守军。康特拉琴柯曾先后向那里增派了四个步兵连,一个边防连。战斗彻夜未停,日军也在不断地向这里增派援军。尽管弹尽人疲,布图索夫身边只剩了十一个官兵,仍坚守在水管堡的废墟上。翌日晨5点,康特拉琴柯少将不得不下令放弃水管堡。或许此时,布图索夫中校已经阵亡了。因为战斗结束后,他的名字就在这本战争史里消失了。

十几年来,对三里桥紧盯不放的A·科瓦里,还有一个更大的爆料。他说,1913年,俄罗斯公墓最后一次掩埋旅顺保卫战牺牲者的尸体。彼时,日本潜水员在旅顺口外调查沉没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,曾打捞起六具俄国海军遗骸,并安葬在三里桥,在这几具保存完好的遗骸中,就有马卡洛夫元帅和他的画家朋友维勒沙根。

这个发现十分令我意外,我翻过那么多资料,从未见到过这样的讯息。可是,这是由俄国人自己说出来的,我可以不相信吗?A·科瓦里说,俄国为捞到马卡洛夫中将的遗骸感到欣慰,马上就在旅顺口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安葬仪式,前来参加仪式的代表团,由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舰长亚克夫列夫海军中将率领,出席仪式的日方代表,则由驻旅顺口海军镇守府司令率领。安葬仪式,在东正教堂举行,当所有的仪式完毕,装有六具遗骸的棺椁,即由日本水兵用炮架运到了墓地。日本人还特意制做了五十个花环,上面的铭文写着:

献给英勇的俄罗斯水兵  

献给英雄

可是,A·科瓦里虽然肯定地说,马卡洛夫和维勒沙根就埋在三里桥,却没有拿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,也许有人提出了质疑,他便补充了一点说,有目击者证实,1946年,俄罗斯墓地还保存着银和铁制边框的马卡洛夫海军中将的肖像,在其中的一幅肖像上,写道:

献给1904年旅顺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要塞炮兵  野战炮兵  海军炮兵

原1904年旅顺炮兵司令别雷少将

1908年5月12日 海参崴

在日俄战争之前,别雷将军就是驻旅顺口陆军炮兵司令,在马卡洛夫肖像上题字的时候,他已经在海参崴太平舰队司令部就职。也许因为与马卡洛夫关系密切,便有人请他在肖像上题字吧?记得当年,我曾在海参崴海边看到一尊马卡洛夫将军纪念碑,说不定也是在他的提议下玉成的吧?当然,马卡洛夫生前曾多次去海参崴巡视,那里有他的纪念碑也属正常,直到公元1989年,俄国还发行了一套马卡洛夫肖像邮票,这是欧洲盛行的一种人文传统。

然而,如果说B·B·采尔比茨基少将和马卡洛夫中将是否埋葬在三里桥,尚有待于考证,鲍里斯·瓦西里耶夫少将却是毋庸置疑。他原是炮兵司令,负了重伤之后,不得不滞留在旅顺口。1935年,因病不治而殁,安葬在了三里桥墓地。就是说,自日俄战争结束,他在旅顺口居留了整整三十年。

现在,只有瓦西里耶夫的墓,在导游手册上被称之为将军墓。我注意到,此墓用的是黑色花岗岩砌筑,豪华而不失高贵。墓碑上,还镶嵌着他的半身瓷像,在他的眼神里,那种因为出身而掩饰不住的傲慢仍隐约可见。瓷像下面,写着描 金的俄文,那应该是他的军衔和名字。

只有他一个人埋在这里,也许不会如此引人注意,关键是在他的旁边,静卧一个爱了他一生的女人。与将军墓相比,她的墓小而简陋,就像一个依偎在他膝下的小女孩。一大一小的两个墓,如今已被树和栏杆围成了一体。当旅顺口进入了旅游时代,有人就把这个故事当成了炒作的噱头,故意在旁边立了一块碑,上面只写了三个字:情人墓。

这么做虽有商业化之嫌,却也不无道理。墓内的两个人,的确是一对恋人。只是在这个故事里,最感人的部分并不是将军,而是旁边与其相伴的那个女人。她的墓只用砖和水磨石垒筑,墓碑有一枚身穿白色护士装的瓷像,碑文只写了无限忧伤的一句话:一位俄罗斯普通战地护士耶列诺娃长眠于此。许多年来,这两座并排而立的墓其实仍是个谜。直到有一天,一个与耶列诺娃共过事的中国女人出现了,这个故事才有了完整的解读。

炮兵少将瓦西里耶夫刚负了重伤,战争也马上结束了。幸存的官兵和轻伤员都做了战俘,被押往日本,他只能以战俘和重伤员的身份留下来救治。彼时,他正处于深度昏迷,生死未卜。女护士耶列诺娃毅然放弃了回国的念头,决定留下来陪伴和护理他。耶列诺娃是一个天使般的女人,从此就把少将当成了自己的亲人。有一天,将军终于苏醒了过来,异国他乡,天涯沦落,两个孤独的人就这样相爱了。耶列诺娃比瓦西里耶夫年长十三岁,正是这份超世脱俗的爱情,让他们在旅顺口度过了长达三十年相互搀扶的美好时光。遗憾的是,他们始终也没有结婚,始终只是一对情人。直到1935年,将军病情恶化,与耶列诺娃阴阳两分。

这个中国女人说,日本当局并没有优待这一对俄罗斯情侣,他们的生活一直非常拮据。将军去世后,女护士倾其所有,为她所爱的人建造了一座昂贵而考究的墓。此后,她的生活不但更加窘困,而且也更加孤独。可是将军走后,这个比将军大了十三岁的女人,居然在旅顺口独自生活了十一年。其实,也是因为将军葬在这里,支撑着她为爱情守望到自己也离开世界的那一天。1946年,在去天国与情人相见之前,女护士有一个最后的遗愿,就是将她安葬在将军的墓旁。然而,当时的她已经穷得身无分文,最后还是好心的邻居帮忙,为她修了这么一座卑微的小墓。

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。许多人正是听了这个故事,来到墓前,久久不愿离开。战争早已成了过去,只有爱情永恒。

编辑:张琦